“毛邓三”课程考试大纲修订通知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2 【大 中 小】 点击数:
“毛邓三”课程考试大纲已经全国考办修订完成,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将于2012年10月(含)起正式使用,请及时通知考生。具体相关通知和大纲内容见附件。 附件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含考核目标)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订 前 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鼓励自学成才,我国在20世纪80代初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通过规定的专业考试课程并经思想品德鉴定达到毕业要求的,可获得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并按照规定享有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的有关待遇。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国家规范自学者学习范围,要求和考试标准的文件。它是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编写教材、编写自学辅导书的依据。 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使自学考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专业委员会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对原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组织了修订或重编。修订后的大纲,在层次上,专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院校的水平,本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本科水平。 全国考委组织修订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经教育部批准,现颁发施行。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2012年1月 目 录 Ⅰ 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Ⅴ 参考样卷 后 记 Ⅰ、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必考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际结合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它们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开设本课程,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完整地、准确地、简明地向自学考生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Ⅱ 考核目标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或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五)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重大理论成果。 2.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 3.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应用: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 1.识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领会: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应用: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现实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3.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 (五)科学发展观 1.识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应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创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领会: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3.应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识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简明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2.领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应用: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和革命道路,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其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 四、考核要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1.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集中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2.领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思想。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3.应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识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平赎买政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2.领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 3.应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了解为什么要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内容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篇重要著作。毛泽东和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看法。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思想。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四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和平、巩固社会主义等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与党的执政地位、历史责任和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关系。 (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党为什么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本质 1.识记: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2.领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3.应用: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与生产关系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识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 3.应用: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过程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目标。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领会:我国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3.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其简明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领会: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 3.应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改革的理论基础、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掌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是中国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性质。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的宝贵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性和原则。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消极因素。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开放。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四、考核要求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识记:改革的性质。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领会: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应用: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识记:对外开放的含义。经济特区的含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领会: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3.应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掌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和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方针。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特点和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总的思路和目标。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措施。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应采取的措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和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考核要求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识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小康的含义。 2.领会: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应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识记:创新型国家的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三农”的含义。 2.领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和指导方针。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3.应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等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及其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市场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 市场机制的优点和不足。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承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规范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领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应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共性。 2.领会: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要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3.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 第三节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四、考核要求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1.识记: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领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3.应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识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自由和人权的含义。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人权。 2.领会: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应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与基本方针,着重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为”方针。“双百方针”。“三贴近”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要弘扬爱国主义。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的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三、考核知识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考核要求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识记:文化、先进文化的内涵。“四有”公民。和谐文化。“两手抓”方针的关键。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应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3.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 2.领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 3.应用: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 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四、考核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领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应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1.识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2.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3.应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统一进行的不懈努力;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以及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了解新时期我们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的实质。 (三)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上世纪50年代武力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问题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实现。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台工作的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识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2.领会:台湾问题的由来。 3.应用:台湾问题的实质。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2.领会: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胡锦涛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3.应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深刻理解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掌握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一条线”的外交战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及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多样性,树立新的安全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识记: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划分。当今时代的主题。 2.领会: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3.应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新安全观的核心。和谐世界。 2.领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 应用:我国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掌握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大法宝。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识记: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人民政协的职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领会: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3.应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两个先锋队”。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地位。 2.领会: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和先进性建设。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 3.应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及其深度和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在教材里一般都有。 大纲和教材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作为考核内容,本次修订的大纲对考核范围(考核知识点)做了新的规定。 三、关于自学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钱淦荣、罗正楷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四、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考生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有条件者应阅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有关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力求搞清它们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切不要死记硬背。 2.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 自学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对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概念和重点原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全部内容。但是,学习中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单纯孤立地去抓重点,单纯地死背某些辅导书的模拟试题,甚至猜题押题,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把理论学习同分析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且要同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以及观察世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要密切联系当前有关的现实问题,努力引导自学考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考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考核内容也会体现这一点。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重点辅导与兼顾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不可孤立地抓重点,更不可把自学者引向猜题押题。 4.要帮助自学者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有关内容。 六、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放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每次考试都包括“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分数不超过总分的10%。考试的范围是:每年1月份考试范围为上年6月1日至上年11月30日的国内外时事,每年4月份考试范围为上年9月1日至当年2月末的国内外时事,每年7月份考试范围为上年12月1日至当年5月31日的国内外时事,每年10月份考试范围为当年3月1日至当年8月31日的国内外时事。 3.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领会占50%,应用占20%。 4.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6.本课程采取笔试,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Ⅴ 参考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统筹兼顾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C.求真务实 3.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4.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领导 B.工农联盟 C.人民大众的革命 D.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 5.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逐步实现的,其中第二步是组织 A 互助组 B.初级合作社 C.高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产主义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所经历的阶段 B.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经历的阶段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所经历的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经历的阶段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改革是 A.动力 B.目的 C.前提 D.条件 10. 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是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1.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B.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D.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的必须是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服务业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主要运用 A. 法律手段 B. 行政手段 C. 经济手段 D. 计划手段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民主集中制 B.少数服从多数 C.人民当家作主 D.民主协商和监督 16.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17.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解放生产力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 D.创新与合作 20.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B.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2.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为 A.政企职责不分 B.忽视商品生产 C.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D.平均主义严重 23.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 A.也是解放生产力 B.也是政治革命 C.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在全国各个地方和行业,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不断上升 25.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 B.互利 C.平等 D.协作 三、简答题(本大题任选3小题回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如果回答问题超过3题,仅前3题有效。) 2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27.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哪些特点? 28.简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29. 简述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1. 简述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四、材料题(本大题15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后 记 2005年12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精神,决定由北京大学教授钱淦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正楷主持编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北京大学教授陈占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参加了大纲审稿会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梁柱教授担任主审。 根据自学考试情况的变化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决定对本大纲进行修订。本次大纲的修订由北京大学副教授宋国兴主持,辽宁大学副教授王音、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玉峰、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琬、北京大学讲师贺大兴等对大纲的修订提出了重要意见。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2012年1月 |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自考安排 “毛邓三”课程考试大纲修订通知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