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二十七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3 【大 中 小】 点击数: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最早出现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再发展到控制论模式,发展到最高层次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传播模式 | 代表人物 | 主要观点与特点 | 局限 |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拉斯韦尔模式 |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他显然看到了要素和环节的差别,把它们区分开来。但只是对5W模式的孤立性略有改变,直线性则没变。 |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
申农—韦弗模式 |
媒介:模式中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讯息: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噪音: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优点: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 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 ||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 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
德福勒模式 |
1.加入并突出反馈机能; 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 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
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
奥斯古德模式 |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在传播过程中的四要素变成为六个: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媒介。 | ||
丹斯模式 |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 ||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外部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而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
赖利夫妇 |
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三种: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次属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隶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足: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
|
马莱茨克 |
马莱茨克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他把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四部分。强调媒介形象影响受传者对传播的态度,而媒介的特征又受传播内容的影响。 1.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传播学概论考点二十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课程中心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