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重点难点六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3 【大 中 小】 点击数: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这一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太抽象,很难抓住重点。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这一章是一个历史性章节,对历史的发展脉络首先要清楚。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一系列变化,但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没有发生过文化危机。
2 ,从广义文化视角看,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3 ,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从这时起,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
4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它主持编译的《四州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5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命题。它表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6 ,此外于近代编译的介绍西方的书还有姚莹的《康纪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梁廷极的《海国四说》等。
7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局限于物质文明,而且主要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1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的三个阶段。近代化的动因是民族危机引发文化危机,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
2 ,19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才形成规模。标志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改革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 ,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于1861年写成《校分庐抗议》,论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处理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业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4 ,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
5 ,西政,即西方的政治制度。
6 ,从1895年起,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启蒙宣传。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启蒙运动是真正有近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7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其文化宣传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其领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8 ,严复于1898年出版《天演论》,宣传进化论。
9 ,康梁创造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为,其一,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其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其三,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西政输入较少,需要独创。由于这些原因,当时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托古改制”,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10,在制度层面变革中国文化的要求和努力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年,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11,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它标志着中国文化变革进入观念层面近代化的阶段。
12,新文化运动有三个口号:即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13,个性主义是鼓吹在中国伦常基础上进行富民强国之术的理论。
14,新文化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兴起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也从旧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三节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1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富有活力,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3 ,围绕如何发展近代文化,先后有“中体西用”论,“本位文化”论,“全盘西化”论。
4 ,中体西用论主张西方的物质文化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体,用为体服务。这一论点的作用一是引进西学;二是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
5 ,中国本位文化于1935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以中国的现实需要为标准来取舍中西文化。
6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者是胡适。他过分强调文化的整合性。
7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8 ,民族的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它必须为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首要任务,即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而服务;二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具有民族性,包括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主体意识。
9 ,科学的文化,一是指内容是科学的;二是指方法是科学的。
10,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重点难点六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