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史资料四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3 【大 中 小】 点击数:
第8讲 革命文学的兴起及左翼文艺主潮的形成
1.革命文学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的大幕,带来了左翼文学主潮的形成。
2.革命文学出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0年代中后期所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23年前后,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等)开始注意到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他们的倡导是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2)27年前后,大革命的失败造成国内的白色恐怖和空前残酷的现实斗争,要求文学要为中国的实际革命斗争做出贡献。
(3)世界范围(主要是来自苏联、日本)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和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播,促成了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发生。在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代表作家:蒋光慈、阿英(钱杏_)等)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成仿吾等)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要为实际革命服务,认为文学是宣传革命斗争的工具。他们还积极要求实现文学的大众化,号召作家“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旋涡中去。”强调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提出了“要做革命文,先做革命人”的主张。革命文学的提出密切了文学和社会生活、和实际革命斗争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战斗作用,进一步推进了文学大众化的方向;同时还指出了作家思想改造的重要性,适当强调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些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张,对深入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表现形态到文学的实际思想内容出现了深度的发展和深度的变化。
3.革命文学论争出现的背景、论争的双方、问题及结果
革命文学运动开始后,鲁迅、茅盾、叶圣陶等人积极响应,准备加入。而此时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在认识上出现了偏激和超前,他们将“五四”文学也列入旧文学之列,阿英在《阿Q时代已经死去》一文中全面否定鲁迅的创作意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由此产生。论争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文学的性质
两社认为文学是宣传革命的工具和武器,而鲁迅等人认为,文学固然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但并不是一切的宣传都是文学,文学还有自己的特性。
(2) 关于革命文学本身的讨论
关于什么是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如何建设的问题,郭沫若强调只有革命人才能写革命文,而鲁迅等人认为,成为革命人须有发展变化的过程,应给予普通作家一个思想转变的机会。
(3) 对文学大众化的论争
鲁迅等人认为,文学应有自身的品位和水准,既要普及又要提高,要积极提高文学自身的水平和人民大众的欣赏水平。在论争中双方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澄清了许多是非,消除了分歧,客观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一致对敌的要求,达到了新的团结为30年“左联”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2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作家的团体。会议选举了鲁迅、夏衍(沈端先)、冯乃超、阿英(钱杏_)、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7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鲁迅的讲话是高度清醒、理性的讲话,总结了教训,指明了方向,成为左翼作家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会议决定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和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
5.左联重要的历史贡献
首先,积极地把文学服务于当时中国现实的革命斗争,高度密切了文学与革命斗争的关系;第二,左联成立后,积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文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广泛研究外国文学,推进了文艺的大众化;第三,培养了一大批反映革命生活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第四,左联团结广大新老作家形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的统一战线。
6.左联的历史局限
首先,左联用文学服务于革命和政治的行为存在着偏激、冒进的做法,如:组织作家游行等行为;第二,左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存在过于机械化、教条化的做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存在偏差;第三,左联在创作实践中存在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等一些问题;第四,左联中还存在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
7.革命文学初期代表作家蒋光慈的创作
蒋光慈是革命文学初期创作最早、用力最勤、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分为小说和诗歌两个部分:
(1)诗集《新梦》是他在苏联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的反映,全篇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十月革命的作品,体现了他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从苏联回国后所做的《哀中国》体现了他对现实与联想的天壤之别的失望,表现了一种沉重的心情。
(2) 他小说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短裤党》;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逝世后换名《田野的风》出版)。 蒋光慈的作品既充满革命热忱,又充满了他对社会;实际和革命斗争的痛苦,充满了矛盾的思考,但在艺术上缺乏感染力。
8.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意义
蒋光慈作为最早进行革命文学创作的作家,集中表现了革命文学的长处和不足
(1) 长处: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初期革命文学创作,显示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及时反映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者(共产党人、先进工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2) 不足:政治热情超过艺术描写,艺术表现比较模糊,缺乏精细的艺术描写,缺乏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息,人物和故事情节过于公式化、概念化和脸谱化。作为始作俑者,他开创了“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对左翼文学创作产生了比较多的消极影响。
9.与左翼关系密切的两个团体
(1)“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群文学青年,在鲁迅和左翼文学的影响下,自发的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的苦难、觉醒和抗争,显示了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等。代表作: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和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发起人和代表诗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新诗歌》。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中国现代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蒲风,代表作:长诗《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10.左翼作家和革命文学的创作的特色
(1) 首先,左翼作家和革命文学的创作,显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这一点再一次体现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2) 其次,左翼作家和革命文学的创作进一步拓展了现代文学的创作领域,深化了现代文学的思想主题,显示了现代文学从个性解放到社会解放的深入发展,扩大了文学题材的范围,(现代文学第一阶段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第二阶段扩大了题材范围,表现农村、工厂和革命斗争。)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任务画廊,出现了很多崭新的人物形象,并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文学的高度激情,表现了情感的力量。
(3)左翼作家和革命文学的创作的不足,首先体现在生活和文学的融合程度存在相当的距离,所以作品往往在生活感染力方面有所欠缺;再有,革命文学的及时性也使得它在艺术上看来比较粗糙,缺乏精打细磨,显得比较仓促;还有,革命文学创作强调集体意识和共同追求,在某些方面欠缺个性化特色,缺少作家个人独有的魅力
11、萧红
既是一个典型的革命作家,又是非常独特的,极具个性追求,她的存在使革命文学本身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她的创作从东北流浪到关内到上海,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第一部轰动文坛的《生死场》,由鲁迅亲自作序。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革命色彩,反映东北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都有所表现,但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思考民族的性格、人性的弱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后来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一系列作品中,更显示了萧红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度——始终关注人性的弱点,始终开掘人性的深度,《小城三月》把作家自己对人生最真切的体验投入到作品中,达到了充满诗意、象征的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追求。
第9讲 巴金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文学史第二阶段的四位重要作家巴金、老舍、曹禺和沈从文都不是左翼的作家
1.巴金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2) 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40年代中后期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最后一部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静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2.巴金以家庭为主的小说创作在现文史上的意义
巴金的小说大多都选择家庭题材,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典型的以家庭为背景,他不同阶段的小说赋予了家庭不同意义与内涵。
(1)巴金以家庭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描写了作家个人与家庭的密切关系。他作品中的家庭不是客观选取和讲述别人家庭的故事,而是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自己的家、自己的感受,投入了作家自己的人生感受,“激情”是巴金创作的基调
(2)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深刻揭示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笔下的家庭虽然都很具体、很个性化,但是他给这些具体、个性的家庭赋予了时代社会的内涵,将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来解剖、描写,通过一个个家庭的兴盛与衰亡,反映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他的《家》中看到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通过《寒夜》中汪、曾二人小家庭的悲剧,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体会到不公正的社会终究不会长久的深道理,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巴金小说的预言。
3.巴金的文学创作给文学发展带来的新质
巴金的小说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身处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觉新、觉慧等年轻一代;也有身处社会底层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满矛盾性,人与人的性格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巴金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面上把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实际上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这样的描写更生活化,生活气息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2) 巴金善于在生活的对比当中、矛盾冲突当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家》中觉新和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就各是一对矛盾,在现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看巴金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巴金的小说创作到“激流三部曲”发表的时候,达到了风格的成熟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生活的热忱,作者本人始终是作品中一个无形的形象,在作品中大声的呐喊呼号,大段议论,毫不掩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到4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寒夜》中作家一改以往的直接呐喊、批判和议论,转而变成一种冷静的、沉思的、深层的分析。家庭题材的视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对大家庭、大家族的描写,转变成关注普通的、随处可见的小家庭,关注这些小家庭中普通人的命运。这种变化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作家以往对大家庭的描写更多的具有象征的意义,而对普通小家庭的描写在更大意义上带有普遍代表性,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笔法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尖锐。以往众多人物复杂的关系,在《寒夜》中变成了一种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描写。但作品并不因为这种关系的简单、描写的朴素而缺乏魅力,反而更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和现实的穿透力。充分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创作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