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考《学校心理学》复习题及解析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21-07-21 【大 中 小】 点击数:
一、 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行为主义理论反对研究下面哪项内容( )
A 学习 B 反应 C 意识 D 技能
2.1861年法国医生( )最早进行了割裂脑研究
A 柏尔 B 马戎弟 C 布洛卡 D 雷蒙德
3.( )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A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B 模式理论 C 特异化理论 D 行波理论
4.下列哪个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 )
A 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 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看到树叶的颜色总是绿色的
C 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 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
5.马赫带可以用( )来解释
A 明暗对比 B 侧抑制 C 暗适应 D 视觉感受野
6.白鼠跳台实验证明:脑电活动的反映回路是( )的神经基础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 陈述性记忆
7.知觉者对自己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的加工,称为( )
A 自上而下的加工 B 平行加工 C 自下而上的加工 D 简单加工
8.可以独立地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
A 语音 B 词汇 C 句子 D 句法
9.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运用的是( )
A 记忆表象 B 创造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幻想
10.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测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11.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
A 注意的分配性 B 注意的集中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12.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大多数事物处于( )
A 注意的中心 B 注意的边缘 C 注意范围之外 D 未发觉状态
13.由新颖独特、强烈的刺激物引起的注意属于( )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选择性注意 D 持续性注意
14.( )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A 反响回路说 B 定位说 C SPI理论 D 突触结构说
15.与许多复杂的认知技能(如阅读理解、词汇学习、逻辑推理等)有密切联系的记忆是( )
A 感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工作记忆 D 长时记忆
16.( )能够解释系列位置效应产生的原因
A 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压抑说 D 提取失败说
17."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品质
A 广阔性 B 独立性 C 灵活性 D 逻辑性
18.认知心理学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认知操作 D 假设检验
19.启动效应实验范式的提出者是( )
A 乔姆斯基 B 梅耶尔 C 布洛卡 D 鲁利亚
20.一个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动说明( )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不是必要的
C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不具有强大力量
D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21.根据动机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动机分为( )的动机
A 原始的与习得的 B 生理的与社会
C 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 D 外在的与内在
22.情绪与情感最高的调节者是( )
A 大脑皮层 B 边缘系统 C 丘脑 D 下丘脑
23.( )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 热情 B 应激 C 激情 D 心境
24.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的表达,这是情绪调节的( )特征
A 恒定性 B 等级组织性 C 个体差异性 D 文化差异
25.下列哪一项不是纵向设计的缺点( )
A 耗时长 B 被试流失严重 C 缺乏系统性 D 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
2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至7岁的儿童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7.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 由直觉动作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B 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C 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辩证逻辑思维
D 由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辩证逻辑思维
28.对青年期人格发展和自我发展予以系统论述的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弗洛伊德 B 荣格 C 罗杰斯 D 艾里克森
29.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 )
A 幼儿道德处在他律水平
B 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C 幼儿不能形成客体永存性
30.关于成人认知发展,卡特尔提出了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不正确的是( )
A 流体智力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受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小
B 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C 神经生理的老化导致基础的认知能力退化,将导致晶体智力下降
D 通常信息加工能力,20岁以后发展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降低
31.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 每天跑步 B 视力下降 C 抵抗能力增强了 D 不怕见生人了
32.奥苏伯尔用来解释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是( )
A 强化说 B 试误说 C 同化论 D 发现说
33.下列哪项属于元认知的实例( )
A 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 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 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 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3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让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 )
A 牢记住题目内容
B 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 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 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35.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36.挑选实验被试时应注意( )
A 被试数量越多越好
B 被试要具有代表性
C 必须随机选取被试
D 必须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37.考察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适合的设计是( )
A 单组后测设计 B 双组后测设计 C 单组前后测设计 D 双组前后测设计
38.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的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
A 课题变量 B 环境变量 C 被试变量 D 暂时的被试变量
39.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定律对韦柏定律的发展是基于( )的假设
A 韦柏分数是一个常数 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 D 不同感觉系统韦柏分数差异很大
40.理想的评价量表是一种制作( )的直接方法
A 称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41.按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在一种( )
A 纯生理现象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42.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的指标
A 时间分辨力 B空间分辨力 C 敏感性 D 适应
43.听觉定位是指利用( ),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A 头 B 听觉器官 C 肢体 D 眼睛
44.斯柏林的研究表明,图像记忆能够保持( )
A 一次约4或5个项目 B 约9个项目 C 黑白信息 D 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
45.恒定刺激法的变式有( )
A 分组法 B 单一刺激法 C 极限法 D 最小可觉差法
46.测验预测个体在类似或某种特定情景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的效度称为( )
A 效标关联效度 B 内容效度 C 一致性效度 D 等值性效度
47.用重复相关估计信度时存在的局限是( )
A 对所测特质的稳定性有限制
B 对测验项目的难度排列有限制
C 只能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重测才能得到重测相关
D 对测验的内容范围、测验难度、试题类型等有限制
48.系统误差来源于( )
A 测验本身 B 测验过程 C 意外干扰 D 受测者本身
49.常用的常态化标准分数不包括( )
A 发展商数 B 标准九 C 离差智商 D T分数
50.目前应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管理人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 )
A 心理测验和管理游戏
B 角色扮演和预算计划小组
C 文件筐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
D 心理测验和角色扮演
51.内容效度主要用于考察( )的有效性
A 智力测验 B 人格测验 C 特殊能力测验 D 成绩、技能测验
52.再测信度所考虑的误差来源是( )所带来的随机影响
A 形式的不同
B 题目的不同
C 考生的不同
D 时间的不同
53.既影响信度又影响效度的误差是( )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抽样误差 D 评分误差
54.考察学生某次考试的分数与教师评定学术等级之间的相关程度,应采用( )
A 积差相关 B 斯皮儿曼等级相关 C 肯德尔和谐系数 D 二列相关
55.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误将配对样本当作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将会导致( )
A 容易犯I型错误
B 容易犯Ⅱ型错误
C 有影响,但和I型错误和Ⅱ型错误无关
D 没什么影响
56.在秩和检验中,当两个样本容量都大于10时,秩和分布为( )
A T分布 B 接近t分布 C 接近正态分布 D 接近F分布
57.下列哪些方法对提高统计检验力没有帮助( )
A 增加样本容量 B 将 水平从0.05变为0.01 C 使用单尾检验 D 以上方法均可
58.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差异称为( )
A 因素效应 B 误差效应 C 系统效应 D 区组效应
59.进行方差分析时,P值和α值是( )
A P值是研究者指定的
B α值是研究者指定的
C 两者意义相同,数值不同
D 两者意义相同,数值相同
60.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情况是( )
A 次数分布 B 概率密度函数 C 累积概率密度函数 D 概率
61.某研究选取容量为5的三个独立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其总自由度是( )
A 15 B 12 C 2 D 14
62.进行变量筛选简化回归方程的方法,称为( )
A 方差分析法 B 回归统计法 C 回归检验法 D 逐步回归法
63.X 与Y两个变量呈正相关,R=.76,其回归是( )
A 拟合的一条线 B 准确的一条线 C 确定的一条线 D 拟合的两条线
64.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分散程度时,宜选用( )
A 全距 B 四分差 C 离中系数 D 标准差
65.某班200人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平均数是12,标准差是4,学生成绩在8分和16分之间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 )
A 34.13% B 68.26% C 90% D 95%
二、 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关于记忆的SPI理论假定,记忆或记忆系统主要有( )
A 程序记忆系统 B 知觉表征记忆系统 C 语义记忆系统 D 初级记忆系统
67.符合注意双加工理论观点的有 ( )
A 自动化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随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B 自动化加工的速度很快,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C 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D 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68.解决问题的策略有( )
A 算法B 启发法 C 推理法D 尝试法
69.依恋是指( )
A 婴儿情感社会化标志
B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的社会性情结
C 它影响着婴儿的性格特征
D 影响着婴儿的社会性行为
70.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
A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 没有预备实验
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D 样本缺乏代表性
71.间接知觉可以通过( )来研究
A 不可能图形
B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C 知觉恒常性
D 两可图形
72.一般能力主要是指(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能力 D 算术能力
73.关于反应时实验,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时实验中的因变量是反应速度或叫反应潜伏期
B 反应时实验通常需要进行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
C 唐纳德提出了基本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加法反应时
D 开窗实验主要是用于准确地测量减法反应时
74.以下哪些因素会导致测验信度被低估( )
A 测验的题目难度过高
B 被试的同质性太高
C 测验题目太多
D 测验的题目难度过低
75.F检验可以用于( )
A 三个及以上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B 判断连个方差是否来源于同一个总体
C 三个及以上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D 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 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答: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77.简要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指出其教育意义
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 观察学习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1)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2)保持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因此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3)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已模仿行为。要准确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行为,个体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是难以模仿的。(4)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他就会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二) 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影响的结果。例如,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取得高分时才予以表扬,很快孩子就会把这种高标准变为自己的标准。同样,如果榜样为自己设立高标准,受其影响,儿童也会为自己设立高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榜样,其中有些人为自己设定的是高标准,但为自己设定低标准的也不乏其人。那么,儿童会采纳谁的标准呢?班杜拉认为儿童更愿意采纳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标准,因为相对来说,同伴的低标准更易达到。要使儿童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班杜拉则建议说,可让儿童接触那些为自己设定高成就标准的同伴,或为儿童提供因高标准而得到回报的例子。
为自己制订高标准的人通常都是勤奋努力的人,努力也会带来成就。但同时,要达到高标准也是相当困难的。为自己设立高目标的人,更易体验到失望、挫折和抑郁。为避免抑郁,班杜拉建议把长远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可实现的,当达成子目标时,即对自己进行奖励。
(三) 自我效能
外在奖赏及榜样对高标准的设定和维持有重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控制和坚持严格的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环境。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就会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时,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能(self瞖fficacy)。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的程度。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擅长数学,就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当面临困难时,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会坚持不懈,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学生,可能就会选择较为简单的任务,这些任务并不能使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放弃,结果是阻碍了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信念不仅影响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如果人们只体验到简单的成功,就会急功近利,并很容易因失败而气馁。真正的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效能信念必须有经过持久的努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vicarious experiences)也能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掌握活动的能力。同样,观察到别人通过高努力而失败也会降低自己的效能信念,并降低动机水平。榜样对个人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与榜样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越具有说服力;如果榜样与个体很不同的话,个体的效能信念就不会受榜样的强烈影响。第三,社会说服(social persuasion)也是增强个体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掌握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社会说服不仅会提升个体的效能信念,同时也会降低效能信念。不现实地提升效能信念很快会被令人失望的结果所粉碎,使个体放弃努力。所以成功地建立效能信念不只是要传递正面的效能信息,而且要建构带来成功避免失败的情境,并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进步来衡量成功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人们把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不佳的信号。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信念;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四)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因此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对儿童来说,不仅教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注意儿童与哪些人交往,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电视、录像是否健康等。
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
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通过给学生布置有相当挑战性但难度又合理的任务和作业,让他们在这些任务上取得成功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往往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78.简要介绍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并分析其特点
答:
一、组间、组内设计
1.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二、组内设计特点:
1.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 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3. 组内设计不需要太多的被试,因为在组内设计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
三、组间设计特点
1.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
2. 如果事先我们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我们必须采用组间设计
3. 应用组内设计进行实验以后,如果我们怀疑一种自变量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我们就可以采用组间设计重新实验以验证组内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四、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
1. 匹配被试: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随机分配被试:
五、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1. 完全的平衡方法。
2. 拉丁方方法。
79.具体说明在测验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被试方面的主要因素
答:
1)应试动机,被试对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其作答态度、注意力、 持久性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的结果。如果被试动机效应在反复测量中以一种恒定的方式出现,会导致系统误差,从而使测量的有效性降低;如果动机效应引起了偶然性的不稳定的反应,会使测量的有效性、可信性都降低。
2)测验焦虑,适当的焦虑会使人维持一定的兴奋水平,注意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对测验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过高的焦虑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维狭窄,反应速度减慢,因而会大大影响成绩。
3)测验经验,任何一种新的项目形式,由于被试比较陌生,就可能使测验成绩受影响。但是,如果提供足够的演示和练习,测验成绩就会提高。
4)练习效应,任何一个测验在重复使用时,由于被试对内容和程序已经相当熟悉,因此会使成绩提高。
5)反应倾向,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也会使得本来能力相同的被试获得不同的成绩。
6)生理变因,生病、疲劳、失眠等生理因素,以及在智力、情绪、体力等方面的生物节律也会影响测验成绩而带来误差。
80.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问题有何不同?有何相同之处?
答:
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问题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是对总体未知参数作统计推断;在对参数已知与否所作的主要四种情形里,所选用的样本函数都是一样的;对双侧和单侧问题处理时,也有不少相近之处;并且,两者之间的统计推断也是相通的。
两者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区间估计的目的是对未知参数的一个取值变化范围(区间)的检验;假设检验则是对已经给出的有关未知参数的一个说法(结论)作检验,看这个说法是不是应该被推翻(拒绝)。
(2)态度不同。对未知参数给出估计的取值区间时,应该有相当大的把握,即应该有相当大(1-α)的概率,并称它为置信度;假设检验是要在已经给出的有关未知参数这个说法(假设)的条件下,确定对不能接受这个假设的容忍界限,从而制造一个小概率事件:当概率小于α时,便断然拒绝已经给出的说法(假设)。由于α常常很小,因此假设检验对"原假设”有相当大的偏袒,不是非常有把握不拒绝原假设。
(3)对未知参数给出的估计区间,是随机区间,选用的样本函数因为含有未知参数而不是统计量;假设检验在给出假设条件下,所有的样本函数不再含有未知参数而是统计量。当显著性水平α给定后,统计量的拒绝于是确定的区间,而不是随机区间。
(4)双侧区间估计的随机区间是数值线当中一个较大的区间,双侧假设检验中统计量的拒绝域在数值线的"两侧”。
四、 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活动中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答: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我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曾提出过"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后者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可以积累不同的能力。许多关于劳动、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影响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制品时发出的声音的性质,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同样的道理,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组织能力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
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进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条件。高尔基说过: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就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部力量;勤奋与坚强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从这个公式看出,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多种因素的结合,但勤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82.论述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比并比较异同。
答:
第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方面。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識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識变成了S→AR→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 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 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 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 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 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但是他在不同的著作里,往往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但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皮亚杰理论的主要特色是: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二是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三是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四是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五是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逻辑思维发展的独特理论。
第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二是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三是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地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四是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关键。
第三,两种观点都注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变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所不同的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注重儿童如何表征、加工和转换信息,对个体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不主张用一种统一的变化机制解释儿童认知的发展。前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一种交互性的,而后者对儿童发展的内在过程有深入的认识。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医学类 贵州自考《学校心理学》复习题及解析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课程中心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