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贵州自考《中国传统道德》重点试题及答案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20-05-29 【大 中 小】 点击数:
2020年贵州自考《中国传统道德》重点试题及答案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3、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24、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5、"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慈”是宽容一切人,不与人斗气;"俭”是不与人争财夺利;"不敢为天下先”是处处让人,不与人争权、争名、争势。此三宝,乃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即不与人争。
26、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26、试述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
庄子则指出,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27、法家治国的基本观点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法家之大成,构成了一个"以法为本”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主要思想有:(1)实行法治。韩非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有几个原则:第一、法要统一。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执法要严。(2)运用权术。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办事、用人的方法艺术是很重要的。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3)保持权势。在韩非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明,君权又是不可侵犯的。第一,权势为君主独揽。第二,君主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
2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有力气就要帮人抗东西,有钱就要分给有需要的穷人,有见识就要传播给别人。墨家所说的"兼爱”,不仅仅是内心的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实际的利人行为。"疾”、"勉”、"劝”三字,体现了一种尽己为人的精神。
30、墨子"兼爱”主张的主要内容
首先,墨子主张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是有明显区别的。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等差,分亲疏,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墨子认为天下乱的原因在于人们自爱而不能相爱,亏人而利己。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来自人民的偏爱,当人们只知爱我而不知爱人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之亲儿不知爱人之亲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国而不知爱人国的时候,人们就会贼人之身,害人之亲,寡人之家,侵人之国。在这里,墨子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道家的贵己主义和儒家的仁爱主义。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别,把人身看成己身,把人亲看成己亲,把人家看成己家,把人国看成己国,全心全意去爱别人,别人就不会对自己施以相恶相贼,而会全心全意来报答我,如此一来,我虽不自爱,而天下人都来爱我,我不偏爱自己的亲人,而天下人都来偏爱我的亲人。那么,儒家提出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盛世就会来到。
第三,墨子所说的"兼爱”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利人实践活动。墨子提出的口号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与此相适应,墨子还主张"除天下之大害”即努力制止国与国之间的攻伐,批评厚葬久葬及礼乐制度,提倡节用,薄敛、爱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第四,"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兼爱”的基本要求。墨子认为,兼爱之道是不论亲疏、贫富、贵贱的,而只看是否遵从于义。一个人如果不义,即使是父兄也不应该放过,一个人如果为义,即使是路人,也要视之为父子兄弟。总之,对于墨家来说,不义的父便不是父,不义的亲便不是亲。这种人伦关系,与儒家的宗法制度和亲亲、尊尊的原则的完全对立的。
第五,对于如何实行"兼爱”,墨子提出了三个方法:
一是君主提倡。墨子认为,实行"兼爱”的关键在于君主提倡。
二是社会中要有一部分先觉者身体力行。墨子认为,天下愈是自利者多,自己就愈是应当加倍实行"兼爱”之道。
三是建立宗教,尊天信鬼。为了推行"兼爱”,墨家宣传上帝鬼神不仅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兼爱”,主持正义的。墨家指出,上帝鬼神十分明察,不论人们在何种地方做了坏事,鬼神都能够发现,上帝鬼神都能够战胜。如果人们施行"兼相爱,交相利”,上帝鬼神都能够明察,并能够"赏善罚暴”。
在这里,墨子把正义的胜利寄希望于彼岸世界,这是其"兼爱”理论缺乏力量的表现。大家知道,墨子生活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在道德、情感、心理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消灭自私,而"兼爱”学说却要求人们灭除自私、公其身而爱人,这在理论上不过是一种空想。他在秦汉之后湮灭无闻,看来也是绝非偶然的。
31、试述儒家人伦关系的主要内容
儒家人伦关系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夫妻关系:首先,关于夫妇伦理,传统之礼规定了其婚姻的本质。其一,婚姻是为了联结两个家庭的利益。其二,婚姻是为了祭祀祖先。其三,婚姻是为了生子继嗣。其次,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结婚。第三,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结婚。
在儒家尤其是孟子以前的儒家伦理学说中,还是比较讲夫妇之间的爱和相互的伦理义务的。他们虽然也讲妇对夫的顺从,但远不象法家那样讲得绝对。法家从商鞅开始,就倾向于把伦理法制化。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制礼活动,其礼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多讲夫权主义夫妇伦理
(2)父子关系
孔子关于孝的 六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以敬养父母。第二,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第三,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第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不犯刑律,不使父母担惊受怕。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关于孝的含义:第一,父子之间要保持亲情。第二,不以廉害亲。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第五,事父母之难在于"养志”。 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继志。
(3)兄弟关系
孔子提出"兄弟怡怡”。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对长幼的伦理作了阐述和发挥。长幼伦理,是父子伦理和兄弟伦理的引申和在范围上进一步的扩大。孟子关于长幼伦理的主要意思有三点。第一在乡党,以年长者为尊。第二,长幼相处,应该遵从于礼。第三,要把孝亲敬兄之心推广开来,施于整个天下,以实现整个人际关系的和睦。这些关于长幼之伦的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中尊老敬老的一贯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文明,至今仍有继承的价值。
(4)君臣之伦
孔子主要指出了君之所以为君的五个方面。其一,使臣以礼。其二尚贤使能。其三,宽待百姓。其四,公平无偏。其五,则天无为。关于臣之为臣的伦理,孔子也提出了四个方面::其一,以道事君。其二,以忠敬事君。其三,当君主有过失时,要敢干进行劝谏。其四,"以惠养民,以义使民”。 孟子在君臣伦理上的重要观点是:在君主来说,其一,民为本,君为轻。其二,君臣有义。就是说为君者要遵守君的名分,为臣的要恪守臣的道义。如果君主不守其义,则臣就不必再向他尽臣下的义务了。
(5)朋友之伦
其一,与朋友相处,要保持忠信的原则。其二,朋友之间,要相互责善。其
三,在物质方面尽自己之力来帮助朋友,患难与共。
32、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
(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
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
33、比较分析儒、墨、道、法四家义利观的得失,并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义利关系?
1、儒家的得失:
儒家的贡献:(1)儒家追求并弘扬仁义;(2)在义利观上,儒家主张先义后利;(3)儒家主张私利服从公利;(4)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际和谐。
儒家在义利观上的失误:(1)看到了义和利的对立,没有看到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其表现就是重义轻利,甚至是存义忘利、去利怀义。(2)在肯定和追求公利的同时,在理论上却不言利,甚至在情感上耻于言利,(3)在价值导向上,儒家强调义高于利的绝对价值,但把实现这一高尚的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贪婪而自私的地主阶级及其王侯权贵身上,看不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动力。
墨家对先秦义利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
(1)墨家看到了义利的统一,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即尚义又贵利。2)墨家在价值导向上追求天下、国家、人民之大利、公利。
墨家的缺陷在于
(1)看到了义利之统一,却忽视了其对立。
(2)把义归结为利,认为义即大利、公利。因而在认知方法上、思维方式上又有简单化、绝对化的趋势。
(3)墨家义利论中还有一种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法家的得失:
法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义利论的贡献主要有:
(1)现实精神;(2)明确区分了公利与私利;
法家的义利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缺陷:(1)概念内涵上的简单化,只承认公利中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一特殊形态,抹杀了其它形态及其丰富内容,对私利也未提示其丰富的内涵。(2)公私关系上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的缺陷,他们只看到了对立,却无视统一。(3)法家完全否认义的存在和功能。(4)把利看成是最高的、最根本的追求和价值。法家完全否认道德的存在和功能。(5)法家的义利观在道德价值导向上几乎一无可取。
道家的得失:
道家对先秦的义利论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但在思维方式上,道家有其优势,道家认为义利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
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有人问孔子说:"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假如是这样,那用什么往返报别人的恩德呢?应该用直率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恩德。”
35、儒家关于"父子之论”的主要内容
孔子论父子关系:
第一,敬养父母。
第二,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
第三,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
第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
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
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论父子关系:
第一,父子之间要保持亲情。
第二,不以廉害亲。
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这是就亲死行葬而言的。
第四,终身倾慕、亲依父母。这是就人的内在的情感而言的。
第五,事父母之难在于"养志”。
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继志。
36、儒、墨、道、法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谐调社会人际关系。
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
3、道家主张"无为”,有利于化合社会矛盾。
4、法家主张"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
37、列举中国古代人性论方面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
先秦关于人性的争论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恶论、性善恶混杂论和人性三品论等。
性善论的代表是孟子,认为"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
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的代表是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性有善有恶论的代表是世硕,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个方面的矛盾 ;
性善恶混杂论的代表是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
性三品论的代表是董仲舒(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人性分为上、中、下品人性)。
38、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观的主要内容
诚信,即诚实而有信用,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作为一条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着重要地位。儒家尤重诚信,把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诚信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有"朋友有信”,"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等箴言讲的都是诚信。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诚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从政、交友、做学问以及自我修身养性的根本道德规范。
(2)"诚信”的道德观念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具体行动中,就应该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对说大话,说空话,花言巧语,言行不一。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他如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都是对诚信价值的肯定及对其重要性的强调。
(3)"诚”是真实无妄、专一不二的一种道德信念和主观精神,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中国人讲究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正如《礼记•中庸》所说:"不诚无物。”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中国传统道德 2020年贵州自考《中国传统道德》重点试题及答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5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