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孟子教育思想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3 【大 中 小】 点击数: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孟子一生推崇孔子,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教育作用论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仁政必须辅以善教,这是因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因此,人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3]。《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说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一种善端,人之贤愚,决定于对这种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这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4]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5]。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指出了培养目标——“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就是说,一个能自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封建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孟子·尽心上》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意思是说.要掌握仁义道德.好像居住在“仁”里,行走在“义”的路上,应具有较完备的道德。他还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6]意思是说:仁的主要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主要内容,是明白仁义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的主要内容,是对仁义二者既能合宜地加以调节,又能适当地加以修饰;乐的主要内容是从仁义二者中得到快乐,快乐一旦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申之以孝悌之义”[7]。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道德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与孔子一样,他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他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9]孟子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把个人幸福置于次要地位,不能把追求个人幸福看成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因此否定道德生活与个人幸福的联系,这又倒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10]孟子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他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他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1],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二)动心忍性
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指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12]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人之所以有道德、聪明、才智,经常是由于身处艰苦和患难中,那些孤立之人,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往往通达事理。
(三)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于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13]。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反求诸己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14]当行动末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的祸福,都决定于他自身的行为,他常引用《尚书·商书》中的“天作孽,犹可造;自作孽,不可活”[15]来说明一个人要自求多福的道理。
同时,孟子认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仁(道德修养)者如射,射者正(端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要从自身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16]。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四、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的认识论倾向于唯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7]盂子的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深造自得。《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据此,孟子主张,深入的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他还谈到读《诗》的体会,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8]要求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和词句,而应通过思考领会其深层涵义。
(二)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9]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由此渐次流人大海,这就是“不盈科不行”、盈科而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揠苗”的方法去助长,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专心有恒
盂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他在《孟子·告子上》一文中举例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鹌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20]学习必须跟掘井一样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未有能生者也。”[21]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22]又说:“教亦多术矣,子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3]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人,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1] 《孟子·尽心上》。
[2] 《孟子·公孙丑上》。
[3] 《孟子·尽心上》。
[4] 《孟子·告子上》。
[5] 《孟子·告子下》。
[6] 《盂子·离娄上》。
[7] 《盂子·梁惠王上》。
[8] 《孟子·告子上》。
[9] 《孟子·告子上》。
[10] 《孟子·公孙丑上》。
[11] 《孟子·公孙丑上》。
[12] 《盂子·告子下》。
[13] 《盂子·尽心下》。
[14] 《盂子·离娄上》。
[15] 《盂子·公孙丑上》。
[16] 《盂子·公孙丑上》。
[17] 《盂子·告子上》。
[18] 《盂子·万章上》。
[19] 《盂子·尽心上》。
[20] 《孟子·尽心上》。
[21] 《盂子·告子上》。
[22] 《孟子·尽心上》。
[23] 《孟子·告子下》。
◆◆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历史类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孟子教育思想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5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贵州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